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高僧(1 / 2)





  清明将至,少林寺的香火较平日里更盛。晨钟方响第三声,不一会儿就迎来了门庭若市一般的香客。

  ()

  少林寺后院。

  一个沙弥一丝不苟地取下了还未被日光蒸发的青竹叶上的露水,集合在一个小桶里,准备待会儿开始煮茶。

  大雄宝殿里的师弟们已经做好了早课,师叔师伯们也刚用完了早膳,正待着这一碗清茶下肚,开始这一天的修行。

  哦对了。

  ()

  还有东厢房那位公子,估摸着时辰,也该从藏经阁出来了。

  沙弥提着一小桶露水,站在藏书阁下仰头看了看匾额,不由得心生羡慕。

  也不知到底是何方的贵人,竟能一入少林便长久的在藏经阁做事,还一做便是十四年。

  ()

  少林寺的藏经阁扫地僧可是个美差,少林最精妙绝伦的武功典籍与大智大慧的经纶尽数藏于此中。

  比之他们这种菜园子浇水种花的,挑水煮茶拾柴火的简直轻松太多了。

  自从十四年前圆空师伯跟随塞上城的施主远赴北疆再也没有回来,这地方便一直空置着了。可有不少人眼热这地方。

  光他知道的,就有好几个师弟偷偷给方丈献过殷情。

  可惜,这美差最后竟被一个俗家弟子截了去。

  ()

  想到这儿,沙弥惊觉自己已然在无意识中生出了“贪痴”之相,遂连忙将手上的桶放在地上,双手平举当胸,合十叹道:“善哉!”

  “静真师兄!”藏经阁的门开了,一个二十三岁模样,身着玄色布衣的男子笑着走出来:“看你在这下面站了半天了。”

  静真单手作礼:“陆野师弟。”

  沈秦筝亦回礼道:“我正要往方丈那儿去。”

  静真:“师傅与诸位师叔此刻应还在千佛殿,今日要在后山塔林前准备讲经事宜,有贵人到来。师弟到方丈室等便可。”

  沈秦筝笑道:“我知道。五月初五要举行武林大会,今日先行切磋,算来今年该是在少林举办了。”

  静真:“近年来江湖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各门各派频有后起之秀,今年的盛会较之往年想必更加精彩了。”

  ()

  沈秦筝看了一眼远处的佛壁,然后回过头认真对静真行礼,道:“师弟在此祈愿诸位师兄武运昌隆。”

  静真很是疑惑:“师弟的武艺并不在我等之下,这么多年也从未远离少林去峨眉,武当等地参加盛会。今次就算在自家,也不愿与其他各派切磋吗?”

  ()

  沈秦筝轻笑:“不过藏拙。今日找方丈,正是要前去辞行的。”

  静真有些惊讶:“我五岁见陆野师弟你来到少林,那时不过九岁孩童。师弟在少林生活了这么久,如今便要再入尘世了吗?”

  沈秦筝摇摇头:“师兄精通七十二绝技,是龙爪手绝技的亲传弟子,又得方丈与圆和、圆毅长老看重,今次魁首想必探囊取物。”

  静真:“阿弥陀佛,善哉。”

  他稽首作礼,整个人顿时像被一阵佛香笼罩住一般,悠悠地显出庄严的宝相来。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朵古朴的佛莲,自带着净秽的佛心。

  才十九岁的年纪,身上就带了这样的气度,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沈秦筝心中难以言喻的感觉大盛,突兀开口道:“师兄从未想过入世吗?”

  静真抬起明慧的双眼看着他,然后闭眼颔首道:“阿弥陀佛。师弟不闻,此间不是入世否?王侯将相礼佛幽居,还是在渴求出世得道;师弟常年受佛偈熏陶,却也从来算不得出家人。岂不闻慧能祖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未曾出世,何来入世之说。”

  从不曾出世,方在世外。

  “是我着相了。”沈秦筝笑道:“师兄是否还要去达摩洞修行?我就不耽搁师兄的时间了。师兄保重。”

  静真对着已然远去沈秦筝闭眼合十,默诵起《吉祥经》,祈愿佛祖保佑这位师弟入世平坦,一生顺遂。

  “小师兄!”

  静真刚念完第一段,就被沈秦筝的声音打断了。

  ()

  他抬起头,看着沈秦筝远远冲他大声笑道:“我俗世中有一弟弟,是个使短剑的。跟师兄你一般年纪,今日许是能瞧见,届时还请静真师兄手下留情啊。”

  静真有些错愕地看着他。

  沈秦筝但笑不语地挥挥手:“后会有期!”

  方丈室。

  ()

  圆慧方丈布置完今日的武林盛会,回到禅院内时正看见沈秦筝正对着他的房门默念经文,院内的石桌上已经热好了龙井茶,而他的脚边还有一个包袱,心中了然。

  ()

  他故意放重了脚步,引起沈秦筝的注意。

  “师叔。”沈秦筝闻声而动,对着圆慧方丈行礼。

  圆慧点点头,示意沈秦筝跟着他一道坐下来:“到日子了?”

  沈秦筝:“是。昨夜顿悟,今日便来向师叔辞行。”

  ()

  圆慧赞赏地点点头,叹道:“阿弥陀佛,善哉!十四年参悟,便可得一顿悟。圆空师兄果真没有看错人,师侄是有慧根的人。可惜,可惜。”

  ()

  沈秦筝自嘲地笑道:“师叔谬赞,弟子自知六根不净,牵绊红尘,何谈慧根。”

  ()

  圆慧惋惜道:“出家人不打诳言。师侄高堂明净,又有累世功德。倘使能闭关自省,他日未尝不能荣登大宝,修成正果。可惜可惜。”

  沈秦筝避开这话题,感激道:“弟子自九岁入少林,幸得师叔挽留,才有了一处容身之所。每日晨钟暮鼓,佛偈静耳,武艺强身,不知要比在皇宫中好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