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八十六章 河北风云动

第八十六章 河北风云动

蒋通的青州发动全民全力抗蝗,而大汉其他的地方也不是那么消停。[燃文书库][]

总的来说,去年夏天受旱最严重的地方是北方的幽州以及幽州更北面的塞外草原。故而这些地方植物枯死的更多,‘裸’‘露’的土地自然也更多,蝗灾一旦爆发,灾情也最为严重。到了初平四年的‘春’夏之‘交’,整个幽州几乎全部陷入了昏黄的天‘色’之中,铺天盖地的蝗虫破坏了大量塞外的牧草和幽州境内的‘春’小麦麦田。

刚刚靠抢大户、劫异族,使得财政状况略微有所好转的公孙瓒军,看着遮天蔽日的蝗虫,一个个真是‘欲’哭无泪:老天爷就看不得俺们幽州好汉稍微能过上点好日子么?怎么办?今年虽说钱粮够了,但是麦田被啃成这个样子,今年的收成非但指望不上,说不得还要拿一些公帑出来救济百姓。然后又该明年怎么办?当初袁本初的士兵钱粮不够还可以去挖野菜,但是现在?蝗虫可是不挑食的,人能吃的野菜,蝗虫也能吃啊。

要不南下青州?先不说好像青州的蝗灾也不轻的问题,单说人家刚刚送了你五十万石粮食,最后关头也是人家的一个小年轻给你出主意让你大胜,欠了这么多人情不好马上翻脸的问题。公孙瓒军已经已经南下青州两次了,两次都没有讨到好。而且上一次还可以说是‘精’锐丧尽,现在大家想起来都觉得心有余悸。虽说公孙瓒就像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带头大哥一样,在幽州军中极具威望,但要是公孙瓒真要手下的士兵们再次去打青州,估计大家摇头会比较快一点?

怎么办?还没等公孙瓒想好这个问题。马上就有更大的问题来了:北方草原的鲜卑诸部因为蝗灾导致牧草被蝗虫啃食殆尽,不得已南下,要求求得大汉的庇护和帮助。

鲜卑人这个时候对大汉朝廷还是充满着敬畏之心的,所以,他们只认朝廷正式任命的幽州牧刘虞刘伯安。找的也是刘虞先生。结果老好人刘虞先生又发挥大汉官僚的办事二妙法之一的锯箭法。在温言抚慰要求内附的各个鲜卑部族首领后,大手一挥:说本牧已经给你们找好了安置地点——渔阳郡的平谷以及右北平郡的无终、俊霏、徐无等四县,地广人稀,草原广阔,正好适合安置尔等。你们就去那里暂住。

是不是觉得这几个地方比较眼熟?是的,这里就是以前楼班、蹋顿的乌丸部落的栖息地。公孙瓒好不容易平定这些家伙,刚刚在这四个县设置了汉族官员,将其纳入自己的有效统治范围之内。结果刘虞居然这时候让鲜卑人到这里来居住!在乌丸问题上被刘虞坑了一次的公孙瓒本来早就不爽这个老匹夫了,现在这老贼又来这招?真当本将是泥捏的么?正好!东边的那个公孙家的杂种太远,不好打。南边的蒋通刚刚欠了人家的人情,也不好打。正愁到哪里去打劫求生存呢?你这老匹夫居然巴巴的把脸凑上来讨打?不打你打谁?

而刘虞呢,虽说这家伙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忠厚长者。但是在公孙瓒这样的热血男子和蒋通这样的穿越者来说,这厮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刘虞这厮作为正牌子的汉室宗亲,超级世家子弟,其节俭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可是不管是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公孙瓒,还是万事随‘性’,不过分节俭但也绝不过分铺装的蒋通,听到刘虞先生天天吃咸菜泡饭,衣服也就两三套的时候都是嗤之以鼻,齐齐的口吐两个字:虚伪!你有闲心做这些,那你减一减你治下百姓的赋税呀?那你稍微抑制一下你治下那些世家大族啊?你做了吗?什么都没做!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老百姓都是比较好骗的,人家就是吃他那一套。看着自己的刘州牧吃得比自己也不过好那么一点点,幽州的百姓顿时心理平衡了。然后发自内心的拥护刘虞先生,使得刘虞有了极高的名望。而不那么好骗的世家大族呢?刘伯安先生根本就没有限制他们去欺负小民、兼并土地啊。所以相比起穷兵黩武的公孙瓒和对世家大族进行严厉打击的公孙度,以及各种‘阴’谋阳谋算计、限制世家大族的蒋通来说,整个河北,除了袁绍以外,最受世家大族欢迎的牧守就是刘虞刘伯安了。

但是,伪君子毕竟是伪君子,既然是伪君子,没得例外的每一个伪君子心理都是‘阴’暗的。刘虞作为朝廷任命的真正的幽州牧,在幽州一直受到握有军队的公孙瓒的打压,心里的怨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时候,托了蒋通的福,刘伯安先生除了原先的代郡、上谷郡外,又增加了常山、中山两个地域广大的大国。实力陡然大增。这时候又得到了鲜卑人的“效忠”。于是刘州牧也算是耗子腰间别了一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正好他的治下也是蝗灾严重,正琢磨着怎么去打刚发了一笔横财的公孙瓒家里打点秋风呢。结果公孙瓒居然要带兵来打他,那好,那就开打!

幽州陷入了内战,青州正在全力抗蝗。那么手里只剩下了两个半郡国的袁绍袁本初先生呢?

初平四年的这一场蝗灾,对于其他地方来说,可能确实很让统治者头痛,但也仅仅是头痛而已。不过对于袁绍来说,这场蝗灾成了引发他的手下冀州派、豫州派展开火并、彻底摊牌的一道强有力的催化剂。

初平三年青州军退走时,在瘿陶、广宗两个战略据点布置了重兵,死死的卡住了袁绍军北上的道路。袁绍军要想北上,就得再次展开大战。而这个时候的袁绍哪有什么力气去再次大战一场?不得已收兵回了邺城。之后危机感加重的袁绍集团,也很是‘精’诚合作了一段时间,只想着怎么励‘精’图治,一雪前耻。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清河、安平、河间、北巨鹿等地陆续传来的消息,以上三个半郡国内的世家,凡是家里有人在袁本初这里出仕的,都遭到了清算。田产被剥夺,家奴‘私’兵被释放,其根基在这三个半郡国内的冀州世家,一个个如丧考妣,仿佛魂都被‘抽’走了——世家大族没有了庄园就没有了稳定的生产资料。没有了大量的佃农家奴,就没了可以剥削压榨的生产力。没有了‘私’兵,就没有了维持自己庄园内土皇帝地位的军事实力。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了,世家大族就不再是世家大族了。

蒋通在转世前,从小到大看过的书或许一万本没有,但是几千本是怎么都有了。所有的这些书里,他印象最最深刻的却是一篇童话:《地球上还剩一个‘鸡’蛋》(向伟大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致敬,您的大作给了我一个十分‘精’彩的童年。),在这篇童话里,作者非常深刻的揭示了一个道理:不患寡,患不均。人的天‘性’,或者说中国人的天‘性’并不是要求自己过得好,而是见不得别人过的比自己好!

所以幽州的百姓们虽然过的日子相当艰难,但是当他们听说自己的州牧跟自己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心理一下子就平衡了。所以当比起老百姓来说,道德节‘操’低得没有下限,自‘私’自利到了极致,特别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世家大族们,在刚刚听到自己因为出仕袁绍而导致自家的庄园被蒋通没收后,还比较硬气的说要和蒋浩然死斗到底。但是当进一步的消息传来:当初购买了青州债券的冀州世家大族毫发无损,并且疯狂的吸纳被抄家的世家大族的土地和人口的时候。这些袁绍手下的冀州人坐不住了!

哦!合着那些对袁先生不忠的世家,这时候居然因为不忠诚占了便宜了?我们这些老老实实为袁先生效命的忠贞之士,结果居然成了无根之木?最离谱的是,凭什么他们过得比我们好?

本来袁家班的构成是这样的,军队设三大参谋长,第一参谋长沮授,第二郭图,第三淳于琼。其中沮授是冀州人,郭图、淳于琼都是豫州人。可是经过和青州的两场战争,郭图阵亡,淳于琼被俘。结果就是整个军队只剩下了一个参谋长沮授。

三大参谋长以下,颜良文丑作为袁绍的老部下,掌管着大量的‘精’锐骑兵,但是这些东西也随着两次青冀战争给败光了,颜良文丑也先后阵亡。到了现在,具体执掌军队的最高将领,一个是冀州本土武将代表张郃张隽乂,一个是凉州来的客将西平麹义。豫州派在军队的代表这时候真的没有多少了。

民政方面,袁绍在以前切实掌控军权的前提下,很大度的把民政委托给了冀州本地人田丰和审配。这两个人算是冀州世家大族里比较杰出的了。田丰政务能力极高,而且有谋略,为人尚算公正。审配这个人刻薄了一点,‘性’子烈了一点。但为人清正,所以是难得的督邮人选。豫州人中,逢纪负责财政,荀谌负责外‘交’,比起田丰和审配的地位差了不少。但是这么做也没有关系,因为当时安排大家职位的时候,虽然沮授先生号称袁绍之下第一副司令兼总参谋长,但是军队实际上是被郭图给牢牢掌控住的。在中国,军队掌控住了,谁管民政有个屁关系?

最后就是荆州南阳人许攸掌管的秘密力量了。刺探情报、寝返敌方将领甚至刺杀,都是许攸主管。但是许攸这个人,成名很早,虽说也是跟随袁绍北上的南方人,但他和颜良文丑这些对袁家有着近似于人生依附关系的不一样。他有着自己的独自‘性’(该死的屏蔽)。而且其政治立场,好像还有些偏向冀州人。

现在,豫州派在军队中的代表人物一个个被蒋通给敲掉,袁绍本身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对冀州人的猜疑越来越强。而冀州人呢,由于蒋通对那些世家大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得他们不自觉的对袁绍产生了不满。于是,以前一直采取豫州派实际掌权,冀州派享受名誉,努力求得豫州派冀州派‘精’诚团结的袁绍袁本初先生,从瘿陶城退回邺城后,改变了既往的方略,开始明显偏向豫州派。豫州派打压起冀州派开始逐渐变得肆无忌惮。豫州派和冀州派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所差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契机。

这个契机终于在初平三年的初夏到来。

铺天盖地的蝗虫,铺满了魏郡的麦田。这意味着刚刚遭受重创的袁绍集团,今年即便不是颗粒无收,那也是收入大减!邺城的府库早就空了,就指望着今年的夏税。但是现在不是收税的问题,而是治下近两百万张嘴吃饭的问题。

本身就是汉末第一世家出身的袁绍非常清楚世家大族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实力。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要保证治下近两百万百姓渡过这个荒年,要让邺城的府库再度充盈,从而能够有钱粮去招揽士兵,让他和蒋通再一次展开大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最快捷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抢劫冀州世家大族的庄园!

正好,你们对老子不满,老子也想撕了你们充饥。那就来!

当然,这些活儿,袁本初先生自己是不好出去干的。中国人的特点是:两个人在酒桌下面踢‘腿’,哪怕互相踢得对方筋断骨折,只要酒桌上面脸皮没有撕破,那都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袁本初先生是不愿意亲自‘操’刀上阵砍杀冀州人的。

但是让袁绍苦恼的是,逢纪在豫州派里威望不高,很难成为领袖,整合残余的豫州派力量。而荀谌呢?名望是有的,但是这个人是个谦谦君子,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豫州人冀州人荆州人徐州人什么的,在袁本初先生麾下‘精’诚团结的。要他做和事老、缓冲剂可以,要他带领豫州派攻击冀州人,人家那是绝对不愿意的。

怎么办?袁绍不能亲自上场,逢纪愿意上场实力不够,荀谌有实力不愿意上场。眼看着冀州人在逐渐的团结在一起,开始试探着向豫州派反攻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猪将军淳于琼,被蒋通放回来了!

蒋通的算盘非常清楚:因为各种巧合,两次青冀战争中,袁绍方死的差不多都是豫州人,冀州人几乎毫发无损。这样的结果是蒋通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历史早就证明,冀州本土世家大族的子弟,做事情还算靠谱。跟随袁绍北上的以豫州人为主的所谓天下名士们,除了陷害忠良、到处惹事添‘乱’以外,几乎没起什么作用。作为势不两立的敌人,蒋通当然希望袁绍集团内部始终都是豫州派掌权了。

于是,他就把淳于琼给放回来了——因为蒋通在郭嘉的提醒下发现:袁绍集团内部在对外战争惨败,对内蝗虫泛滥的内外‘交’困局面下,到现在还只是互相试探攻击,没有大张旗鼓的流血。原因有两个:一是冀州人的首领沮授、田丰、张郃都是属于有底线有节‘操’的人,他们比较爱惜自己的名声。在已经抛弃了韩馥一次,背上了背主之名后,他们不想再背第二次主。所以很多时候只是想限制一下豫州人进而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豫州派呢?他们很想干,但是他们真正的大首领袁绍先生不方便出面,派内现在缺乏金牌打手。所以攻击什么的缺乏威力。而淳于琼的回归嘛,就是蒋通为豫州派补足了最弱的一块。

袁绍这个时候听到淳于琼回来,简直就是喜出望外——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权势,这厮让自己儿子战死的事情都懒得计较了。而淳于琼呢,也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蒋通放回来,回来之后袁老板会让自己做什么。

大汉职业老官僚淳于琼先生,或许打仗是经常拉稀摆带的,但是说到搞政治斗争,那可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人家年轻的时候都是在中央和皇帝、三公级别的人士‘交’手的,这次迫不得已拿你们这些连雒阳城有几个‘门’恐怕都不清楚的冀州土鳖练手,真是委屈他了。

淳于先生回到邺城,和袁老板数次密谋后,立即开始行动:首先,让立场已经偏向冀州人的许攸回心转意,许攸一旦决定紧跟袁绍后,冀州人就会立即变成聋子瞎子——搞定许攸很简单:我们豫州人是外来户,到这里都是抛家弃子来的,新购置的庄园又小又破,我们败了,抄家产能抄到多少?要是冀州这些传承上百年的世家败了呢?那是多少钱?许先生我知道你是很有信仰的,但是您最信仰的,不是孔方兄么?

然后是拉拢军队里唯一可以和张郃抗衡的麹义。按说麹义这厮的情商低得让人发指,没有哪个老板会喜欢的。但是这时候袁绍也只有麹义这么一个选择了。而拉拢麹义对于官场老手淳于琼来说也很简单:两次青冀大战,我老琼算是看明白了,全冀州最能打的就是你麹将军。可惜沮授那厮老是限制你,让你只统领一营。多次限制了你的发展。若是这次清算冀州人成功,那么,钱粮大大的有,士兵大大的有。而麹将军就是主公之下冀州军政第一人!到时候请麹将军在战场上连败青州七大金甲将,斩下蒋浩然的头颅,名震天下!

内卫间谍系统掌控住了,军队抓住了一半,民政方面虽然表面看起来不占优势,但是请不要忘了:袁绍是主公!君主和臣下的对抗,如果君主手里没有力量确实很容易成为傀儡,但是君主手里只要有了三成的力量,臣下哪怕握有剩下的七成,也很难和君主对抗。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多年大一统观念教育下的君臣名分给君主带来的福利——不然你以为为啥汉武帝会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啊?

于是,初平四年七月,袁绍集团内部的内斗陡然升级。七月初三,许攸公开通报:冀州籍官员‘阴’夔、审荣、韩珩、张津等密谋造反——当然,是造袁本初先生的反。袁本初意见:斩首,抄家。

冀州世家大族群起反抗,但是事实证明,沮授、田丰、张郃这样的冀州派首领,手还是太软,心还是不够黑。在他们还在纠结到底是群起劝谏还是发动兵谏的时候,这边许攸的密谍已经控制住了三人的家眷。麹义的士兵解除了张郃亲兵的武装。逢纪在先登营和大戟士的保护下,正式入驻原本属于田丰的冀州别驾官衙冀州派一败涂地。

最后,沮授、田丰下狱,张郃去职,审配因为和袁绍的夫人关系比较好,暂时躲过一劫。冀州派的一众虾兵蟹将抓的抓,贬的贬,抄家的抄家。袁绍入主冀州四年后,终于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彻底整合了冀州残余几个郡国的力量,使得冀州只有了一个声音。

——————我是又见面了的分割线——————

有书友说我注水,这个真是天大的冤枉啊。真要注水,今天这一章我可以水个五万字出来信不信?可是有意义么?内部斗争这种狗咬狗的事情有啥好写的。按照习大大的说法:倡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播正能量——所以,‘阴’暗的事情一笔带过。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