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2 / 2)


大象的身躯在庞大,象皮再是坚固,再是不惧弓箭齐射,它也抵挡不住大明皇家近卫军快速发射的火炮,更抵挡不住水都浇灭不了的猛火油弹。

如果是大明军队装备的火枪,在潮湿多雨的丛林之中,东吁王朝的军队将来还有机可乘的话,那么猛火油弹的的熊熊烈火,却注会成为东吁象兵的噩梦。

还好,自己被迫听从了葡萄牙人的话,说服了侄子兼女婿他隆接受了葡萄牙人带来的协议。

就这样,当德钦帕耶离开北京城的时候,他的内心既有沉重的一面,也有轻松的一面。

感到沉重的是,这次与自己同行前往阿瓦并将按条约接管阿瓦城的大明缅中镇守使,似乎不是一个善茬子。

特别是,与这个缅中镇守使随行的那些来自讲武堂的年轻武将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干劲十足,还没到地方,就开始谋划着如何在缅中建章立制建功立业,这可不像是好相处的样子啊!

让他感到轻松的一面则是,听这些人说起话来,他们对大明朝的皇帝极为敬畏或者可以说极为崇拜,也不像是敢于违抗大明皇帝旨意的样子。

而这一点,如今竟然成为了东吁王朝权臣德钦帕耶内心之中所抱持的最大希望所在了。

这一次跟着马乾前往的缅中任职的年轻军官们,都是来自通州的皇明忠义讲武堂第四期。

这些人,在崇祯二年的秋季通过各种渠道被录取入学,学制延长为两年制,将在崇祯四年的夏季毕业。

就在年前,讲武堂即将放假过年之际,马乾带着崇祯皇帝的旨意,赶去了通州,面向崇祯四年六月即将毕业的讲武堂第四期学员们,公开招募前往缅中任职的青年将领。

愿意前往缅甸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讲武堂第四期里的许多人,跟以往一样,主要是来自九边各镇和近卫军以及原来的京营,即现在的近卫军第三镇、第四镇。

而这些人在毕业之后,主要安排的方向,也还是九边各镇与近卫军。

只有那些来自内地卫所,有志于从军报国,而眼下又在军中没有归属的世袭卫所军官们,比较积极地响应了马乾的招募。

而马乾在逐个谈话之后,最终从应中选择了来自江南地区的五个人,即陈于王、曹凤祯、陈英、包文达、吴乔。

当马乾把自己最后定下来的这个名单,报告给崇祯皇帝的时候,崇祯皇帝立刻就同意了。

马乾或许是根据他自己的直觉或者判断选择了这些人,但是崇祯皇帝却知道这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在崇祯末年的乱世之中留下了姓名的人物。

陈于王,本是世袭的苏州卫千户,在原本的历史上会在将来的某年考中武举而出仕,担任了一定的武官职务,最终在西北流贼南下江淮的战争之中兵败被围。

在别人都投降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自杀殉职。

至于曹凤祯则是如今这个崇祯朝现任湖广巡抚曹文衡的长子,他选择跟着马乾前往缅中任职,倒让崇祯皇帝感到有点以外。

原本以为他不过是个学文不成转而习武的官宦之家纨绔子弟,倒是没有想到,他还有这样的胸怀。

至于陈英、包文达、吴乔这几个崇祯末年的乱世豪杰,这一世,都是在崇祯二年秋的时候,经过漕运总督袁可立的推荐,而被录取入读讲武堂的学员。

如今的他们在讲武堂中被马乾选中从而跟随前往缅中任职,每一个都是自己踊跃报名并且自愿前往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热血青年。

这份名单最终报到崇祯皇帝手中,他自然也不会拦着他们不让去,而是立刻就予以批准,并且按照正常讲武堂毕业的职级评定与晋升,给他们普遍往高了提拔一级。

其中世袭职务最高而且年纪也是最大的陈于王,被定职为缅中镇守府参将。

即便年龄最小此时才二十岁而且入读讲武堂之前没有任何世职的吴乔,也被崇祯皇帝御笔批示“志气可嘉,堪为千总”,从而被边卫军都督府提拔为缅中镇守府千总之职。

而这些被马乾选中的讲武堂学员,不必考核即提前数月准予毕业,接下来,他们将在途径江南各自家乡的时候,从故乡自募青壮随行。

至于马乾本人也将在抵达故乡昆明之后,召集两年前在故乡自募从军助战的团练乡勇,一起前往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