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四七章 善后之策(2 / 2)


其四,东江镇长山岛副将杜贵升为辽镇副总兵,为辽东镇后路统制官,统领宁远及宁远以南中左所、中后所守军;

最后,以辽东镇总兵官满桂为五路兵马都统制,率所部骑兵驻守塔山堡为中路,同时统领松山、杏山、塔山守军,并在塔山增筑棱堡,将塔山筑堡为城,策应左路前路。

与此同时,辽东镇参与平乱的几位将领,如吴襄、杨国柱、祖大弼、祖宽等人,也是各有升赏。

鹿善继还建议皇帝,批准监军御史陈仁锡带监军标营坐镇义州,兵备副使郭广升辽东左参政坐镇锦州,选派督饷郎中坐镇觉华岛,自己继续坐镇宁远,就近节制中路、后路。

对鹿善继的提议,崇祯皇帝自然是完全赞同,很快就转给军机处协调执行。

义州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增筑义州城本来就是皇帝的提议。

而觉华岛更不用说。这做宁远海外的岛屿,在后世之时又被称为菊花岛。

岛虽不大,但是位置重要,离宁远城很近,上有水师舟船,若宁远有变,乃至辽西有变,觉华岛水师瞬息可至增援。

觉华岛地处海中,若是能在岛上筑城,绝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处战略要地。

另一个,选调东江镇的将领,也是深得皇帝之心,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像王辅这样早期跟着毛文龙开辟东江镇的老将,如今再继续留在东江镇,不仅不能发挥出他们本来的聪明才智,而且还会压制毛文龙麾下年轻将才的成长,调出他们无论对朝廷来说,还是对东江镇来说,都是一举多得。

接到鹿善继、方正化关于宁远兵变平息的奏报之后,京师内阁和军机处,自然是一片欢庆喜悦气氛。

前几日的担心看来都是多余的,鹿善继也并不比袁崇焕差什么。

当日下午,崇祯皇帝来到军机处,与这几日一直坐镇军机处,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军机大臣们见了面。

张惟贤、孙承宗、李邦华这三位军机大臣都向皇帝祝贺,同时也都感到了尽快发放军饷的必要性。

因此皇帝一提议,三人当即都是同意,而且很快就议定,九边各镇的饷银由内库支应,而内地、沿海等各个行省的卫所营兵饷银,则由户部并地方核实支应。

至于九边各镇的饷银,如今也已有了基本的定数,按营兵与卫所兵合计平均每人一年二十两饷银计算,加上京营,崇祯元年需要支付的饷银,一共是八百余万两。

西北临洮、甘肃、宁夏、定虏、延绥五镇兵马粮饷,由设在洛阳的户部分司转运支应,其余的大同、宣府、蓟镇、山海、辽东和东江等边镇,则由京师转运支应,而所发放的饷银全部以崇祯银元支付。

这样一来,实际上又等于节省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所以以崇祯银元支付的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军机处和内阁的一致赞同。

如今随着开中法的再次推开,即便是一年前粮价最贵的西北诸镇,如今的粮价也大为降低了,每担糙米折合纹银一两六钱,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

士卒每月二两的饷银虽然不多,但至少能够让一家老小有口粥喝,间或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若是家里再有点其他收入,温饱的问题也算是能够勉强解决了。

接下来十数日,宁远兵变的旋起旋灭,以及朝廷对兵变官佐的赶尽杀绝,对兵变士卒的十一抽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而皇帝对东江镇将领的调任和重用,也让东江镇上下兴奋,对比一两年前朝廷的东江镇的猜疑和提防,如今简直是迎来东江镇开辟以来的最好时期。

王辅、林茂春、杜贵等人的升任,既让他们本人欣喜不已,也让毛文龙心中暗自高兴,同时也让毛文龙的义子义孙们看到了机会和希望。

对这几人走后留下的位置,毛文龙自然也向皇帝提出了建议,并通过登莱巡抚孙国桢转呈给了军机处,而崇祯皇帝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历史上留下了姓名的那几个人纷纷冒出头来,比如沈世奎得到了镇守石城岛的机会,严正中得到了镇守长山岛的机会,而毛有时、毛承禄、毛仲明、毛可喜等人,也都纷纷由游击升任副将,接替调走的老将,分别镇守铁山城、广鹿岛云从岛和身弥岛等皮岛以外的东江镇要地。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

崇祯皇帝对宁远乱兵大开杀戒,固然令得九边各镇将领士卒心生敬畏,但皇帝接下来的做法,又让他们心怀感激。

那就是崇祯元年军饷的一次性发放。

虽然对底层士卒来说,一年的饷银不会一次性发给,但是既然自掏内帑,将一年的饷银发给了各镇,那么由监军御史掌管着,不管是一月一发,还是三月一发,将来总会发到自己的手中。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与内阁议定,官员年俸折色每员各涨十两,同样由户部设在京师、南京和洛阳三地的银币铸造厂,以崇祯银元的形式解送发放。

所以,一时之间,九边军心大定,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朝廷人心大定,天下人心大定。

一次拿出如此多的银子,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心中当然也感到肉疼和不舍,可是景山上的那颗歪脖子老槐树,却让他不敢再犹豫,银子没了可以另想办法,若是大明因此而亡,自己的罪过可就大了去了。

至于天下吏员,因其数量过于庞大,数倍甚至十倍于官员,他们的薪俸问题只好留待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