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小寡妇招夫记第11节(1 / 2)





  另一个附和道:“正是如此,否则不会连衣角也没摸到,被他一路逃到此处来。不过我听闻,官府已经向上清宗求援,若上清宗肯出手,这大盗再恶,也不足为俱。”

  “当真?”先前那人面路喜色,抚掌道:“那大盗虽厉害,在江湖上却最多是个二流人物,上清宗随意派个内门弟子出来,也能把他除了。”

  听得他们谈话内容,玉秀忍不住稍稍打量二人一眼,只见他们身着粗布短衣,脚踩布靴,面上有风霜之色,听其口音,不是本地人。

  那两人很快拿了药走了,玉秀收回视线,心里想着刚才两人的话,只希望早早来个人,把那强盗抓了,免得再害人性命。

  迎客的那个半大少年走进来,趴在柜台上,神神秘秘地对一个药童道:“刚才那两个,就是江湖人吧?”

  柜台里的药童只撩起眼皮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少说话,多做事。”

  半大少年气鼓鼓地瞪着他,半晌得不到回应,自己也就泄了气。

  玉秀抓了药,又去里间,详细询问了该注意的事项,又问了有哪些禁忌,一一了解清楚了,才谢过大夫,和她娘一起离开医馆。

  两人再次走在大街上,心境已和之前的忐忑大不相同。不过为了谨慎起见,她们已经说好,夏知荷大好之前,这事先不声张,就连李大柱也不说,这些药拿回去,只说是夏知荷近来患了头风。

  此次出门,还要买些日常用品回去。

  母女两个来到米铺,称了十斤白面,因为临近冬至,要包汤圆,便又称了五斤糯米粉,一共是一百二十文。

  又去买了两斤糖,两斤肉,夏知荷到底心里高兴,又花四十文买了一只熏兔,打算给李大柱打打牙祭。

  至此,加上在医馆花去的二百文,卖绣品得来的六百文就只剩一百五十文。

  夏知荷心中一盘算,拉着玉秀道:“走,今日高兴,咱们娘俩儿也去扯几尺布,过年做一身新衣裳。“

  两人便来到布庄,挑了一色暗紫的,一色藕荷的两种细棉布,各扯了三尺,又花去二百文。

  于是,今日出门来卖绣品,两人不但一文钱没带回家,还倒贴了五十文。

  ☆、第17章 结亲的心思

  这日,玉秀用山上摘的山枣、买来的糯米粉和白糖,蒸了一锅红枣糯米糕。米糕香甜软糯,她知道李月梅最爱这些,就给她送了两块。

  回来时看见李三儿在不远出玩耍,便招招手,把他喊来。

  三儿见是自己最喜欢的玉秀姑姑,立时撇下泥巴,拍拍手,颠颠地跑过来,讨好笑道:“玉秀姑姑。”

  玉秀用帕子擦他脸上的泥巴,说:“我做了一点糯米糕,你去把他们几个叫过来,记住要悄悄的,别给别人看见了。”

  “好!”三儿高兴应道,小短腿迈得飞快,一下子就跑远了。

  玉秀回到厨房,打湿菜刀,把米糕切成一块一块的,端到堂屋给她娘尝尝。

  夏知荷捻了一块来吃,软软热热的,甜而不腻,正好入口,点头道:“不错,火候比上一次又好一些。拿两块去给你爹,他干活饿得快。”

  “哎,好。”玉秀照办了。

  等再次回到厨房,又挑了几块红枣最多的,装在盘子里端出去。

  她来到院子外,那几个小孩已经来了,上次没出现的虎子这次也来了,只是看着还有些不好意思,低着头站在他弟弟后面。

  玉秀也不特意去注意他,只把米糕分了。一块米糕约有小孩手掌那么大,雪白松软的米团上面,点缀着甜滋滋的红枣肉。孩子们用两只手捧着,一小口一小口地咬,极为珍惜的模样。

  玉秀看得好笑,又有些心疼。

  村里大部分人没什么手艺,只靠种地维生,家境大都一般,若有一年收成好,能混个饱腹,已是十分不错了。若老天爷不赏饭,或者家里人多地少,那免不了一年到头汤汤水水,一顿干饭都难得吃上,更不要说给孩子弄些零嘴。所以她这里偶尔给他们一些吃的,就把孩子们高兴得什么似的。

  玉秀又看了一圈,便挥挥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临走前又交代:“吃完了再去玩,不许边吃边玩,也不许用脏手抓东西吃,听到没有?”

  “知道了,玉秀姐姐/姑姑再见!”孩子们扯着嗓子喊完,一个个嘻嘻哈哈推推嚷嚷地跑走了。

  玉秀看着他们跑远了,才转身回了院子。

  夏知荷坐在堂前绣花,见她进来道:“你爹昨晚忽然说想喝鱼头汤,我托人从镇上带了一板豆腐,一会儿你去你七叔公家里看看,若有新鲜的花鲢,挑那五斤左右的买一条回来。”

  “好。”玉秀应了。

  等太阳偏西,她拿了荷包,提着木桶,往村东头走去。

  之前夏知荷说的七叔公,就是指村长。村长一家住在村东头,是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地里有十几亩上好水田,院子里一座三间的正房,两座各两间的厢房,一共是七间砖瓦房。此外,后院还圈着几亩池塘,池塘里种了藕养了鱼,每到农闲,他们家或捞鱼或采藕,让李山拉到镇上或者县里去卖,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村长家的日子,虽比不上镇上富户,但在李家沟,确实算是头一份了。

  玉秀来到他家门外,轻轻扣了两下院门,不一会儿,里面便传来脚步声,有人问道:“谁呀?”

  玉秀忙说:“婶婆,我是玉秀。”

  村长的婆娘陈氏拉开院门,一见玉秀,立刻眯了眼,笑道:“是玉秀呀,快进来坐、进来坐。”说着,把玉秀拉了进去。

  村长家里庭院宽敞,收拾得干净整齐,此时东厢一间屋子敞着门,里面传来幼儿咿咿呀呀的儿语,西厢房前,村长二儿子李森正在劈木头。

  玉秀不敢乱看,跟在陈氏后头,把来意说了。

  陈氏爽快道:“家里虽没有现成的,但是你娘既然想买,我让他们去捞就是了。”说着,对李森道:“老二,你去池子里捞几条花鲢上来。”

  李森点点头,放下斧子就去了。

  两人刚来到堂屋坐下,陈氏的大儿媳妇柳氏便抱着小儿子进来,问:“娘,谁来了?”

  玉秀忙起身说:“柳婶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