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明徐后传第183节(1 / 2)





  七月二十四,靖难军逼近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朱橞放弃抵抗,拖家带口逃往京城,却秘密修书一封给燕王:“四哥,咱们这些皇叔与其一个个死在朱允炆这个侄儿手里,不如里应外合拥护四哥登基,弟弟先去京城了,他日定打开南京城门,迎接四哥入京!”

  七月二十七,道衍禅师用反间计使得松亭关守军们内讧,杀守将投降。

  八月,辽王朱植从海路逃往京城,和谷王一样秘密修书给四哥朱棣,约定“他日京城相见,打开南京城门,迎四哥登基。”

  同月,宁王朱权率领藩地军民,连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一起加入了靖难军。

  惊闻燕王的靖难军在一个月之内攻城略地,声势浩大,举国震惊,建文帝下诏书,宣布燕王谋反,要举国勤王,平定叛乱。

  可是建文帝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谁当征讨军的主帅?

  经过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李善长谋反案、蓝玉谋反案四大案,朝廷几乎所有在战场上幸存的武将都被卷进去了,赐死的赐死,砍头的砍头。

  先帝爷朱元璋自以为除掉了权杖上所有的荆棘,将大明江山交给了藩王们守护,放心的将权杖交给了皇孙朱允炆,保证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毁了在皇爷爷临终前的承诺。

  可是大明年轻一辈的将领,谁是骁勇善战燕王的对手?

  为了保证出师大捷,朱允炆只得选择了唯一幸存、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将耿炳文。

  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征讨军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难军短兵相接。

  真定之战,耿炳文败退,三十万大军居然不敌十万靖难军!满朝皆惊!

  建文帝震怒,下旨夺了耿炳文的元帅之职,将其老将押回京城候审,并屯兵五十万,再次征讨燕王。

  接下来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样难题:选谁当主帅?

  真定之战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这届老将们不行——那就选择年轻一辈的将领吧!

  选谁呢?

  逃当京城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纷纷进言说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饮时,经常听他点评将领,说大明年轻一代的将领,他只瞧得起两个人。”

  建文帝急病乱投医,忙问道:“谁?”

  谷王朱橞说道:“第一个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国公徐辉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辉祖确实很厉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辽王朱植说道:“第二个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大明开国大将李文忠的独子。论起辈分和亲戚关系,李景隆还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书齐泰连连反对:“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只会纸上谈兵,恐怕无力统帅五十万征讨军。而徐辉祖虽然有实战经验,战功卓绝,但是他毕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装病时,徐辉祖还上书请求放三个外甥回北平。微臣觉得徐辉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轻易重用。”

  谷王和辽王的建议被驳斥,有些下不了台,他们毕竟是亲王,建文帝要叫一声皇叔的,于是冷讽道:“既然我们建议的两位大将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脸,齐泰气得跳脚,他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他是科举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从此进入朝堂当官,兵书读了很多,但若实战打仗,齐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见齐泰一不能打仗,二也举荐不出更好的大将,思忖片刻,说道:“朕封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魏国公徐辉祖为副帅,一起率领五十万征讨军,北上讨伐燕王叛军!”

  建文帝觉得李景隆或许能力不够,但是身经百战的徐辉祖可以在一旁出谋划策,帮衬一二。

  而徐辉祖的忠心有待考验,所以必须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监视、掣肘。两位大将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短处,强强联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师大会上,魏国公府的二爷徐增寿死皮赖脸跑到建文帝面前毛遂自荐,“皇上!微臣也要去!”

  齐泰大声呵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妹,酿成大祸!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达的威名、还有你大哥魏国公的面子上,早就将你下大狱流放了!你还有脸要求出征?”

  徐增寿大声喊冤:“皇上,微臣比窦娥还冤啊!微臣当时真的以为燕王快要死了,所以才放三个外甥回去的!微臣若知道燕王要谋反,早就留外甥在京城了,别和他们的爹瞎搅合,燕王才不足十万军队,咱们是百万雄师,他必败无疑,还要拖累微臣的妹妹和六个外甥。”

  “微臣此次去北平,是为了劝降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能不打就不打呗。况且微臣在北平十六年,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风俗,可以为李景隆和大哥带路啊!”

  建文帝见徐增寿是个纨绔子弟,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正经,即使加入了北伐军,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如果真的能劝降燕王,也是好的。

  建文帝说道:“准奏。”

  ☆、第285章 骨肉相残

  建文二年,四月。

  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前往燕地,对外号称百万雄师。燕王朱棣帅靖难军应敌,双方在白河沟大战。

  李景隆手下大将平安伏击燕王朱棣,靖难军损失惨重,遭遇起兵以来最大的挫折。

  次日,朱棣重整旗鼓,再次渡河求战,率领精锐亲自突击,冲入了中军营帐,然而腹背受敌,被大军保卫!

  李景隆以为得胜,高呼“投降不杀!”

  朱棣冷笑一声,三易其马,继续战斗,箭矢用尽。三儿子朱高煦将盾牌竖在朱棣面前,“父王!我替你督阵,你先冲出去!”

  朱棣摇摇头,看着天色,“再坚持一会,道衍禅师熟悉这里的气候,他夜观星象,算出今日天气突变,风向会变,我们乘乱反败为胜!”

  话音刚落,天气果然骤变!晴朗的天气突然乌云遮日,风向从北转南!李景隆的中军大帐里,周王妃的弟弟冯诚早已暗中投靠了燕王,乘着周围军官们错愕之时,他偷偷放了一支冷箭,一箭射断了李景隆主帅的旗杆!

  “道衍果然不负我也!”朱棣大喜,忙挥起令旗,发动了火攻!

  火箭齐射!

  火借风势,加上有冯诚这样的“奸细”防火,瞬间点燃了李景隆的中军营帐。

  胜利在望,突然老天不长眼,使得李景隆瞬间陷入了被动。

  李景隆大惊失色,居然连撤退的命令都忘记了发出,自己先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