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明徐后传第178节(1 / 2)





  朱允炆笑道:”你二哥常升在边关将功赎罪,刀剑无眼,他能活多久,就看你听不听话了。“常瑾像是瞬间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瘫坐在地上,”你是个魔鬼,恶魔!“朱允炆将常瑾抱起,放在床上,摊开绣被盖住了,“地上凉,小心身体。还有,下一次见面,我希望你能戴着那朵紫色的牡丹花,真的很配你。”

  常瑾闭上眼睛,也不再说话。

  朱允炆在她额前轻轻一吻,下船骑马,离开了道观。

  黄昏已至,他必须赶在宫门关闭之前回去,奔跑在大街上,马蹄飞驰,心似缱,脑子里全是和常瑾欢愉时的美好,温暖香糯的怀抱、额头细密的汗珠儿、突然绷紧的足弓……她是爱他的。

  可是到了最后,总是以吵架、哭泣、威胁告终,所有的美好就像镜花水月,总是一次次残忍的被打碎,犹如幻象。

  她很痛苦,他也很心痛,可是除了威胁恐吓,他也没有其他办法留她在身边了。

  途径一个胭脂铺,朱允炆想起常瑾空空如也的妆奁,拉紧缰绳,跳下马背,一头扎进了铺子,末了,抱着一个大匣子走出来,递给侍卫,“速速送到道观。”

  侍卫领命,刚刚翻身上马,朱允炆说道:“不用了,我自己去。”

  侍卫一愣,“殿下,待会宫门、城门都要关闭的。”

  朱允炆看了看皇宫的方向,说道:“明日一早再回来。”

  次日清晨,马氏的侍女送来急报时,朱允炆正在给常瑾画眉。

  侍女装作什么都没看见,”……娘娘说常小姐有危险,请速速离开这里。马大人会保护常小姐。“朱允炆笔触稳健,细细给常瑾画好了眉毛,才放下眉笔,说道:”收拾一下,送常小姐去田庄。“朱允炆果然不做他疑,相信了马氏的话,吕侧妃由此”蒙冤“。

  马大人护送厂常小姐离开道观,走到半路,偷偷命心腹回去道观放了一把火,彻底坐实了吕侧妃的”阴谋“!

  朱允炆刚回东宫,就听到了道观着火的消息,心有余悸:幸亏提前送走了常瑾,若晚了一步,常瑾岂不是命丧火场!

  朱允炆火冒三丈,和吕侧妃大吵一通。

  吕侧妃冷笑道:”我如今有更重要的人对付,根本没工夫理会那只狐狸精!管你信不信,道观的火不是我放的!“朱允炆怒目而视:”当然不是母亲放的了,母亲日理万机,这种下作的事情当然交给手下人做。“吕侧妃冷笑道:”是啊,我无耻,我下作,你和自己的小姨通/奸就高尚了?“……母子两个互捅刀子,互相揭短,吵得身心俱疲。朱允炆回到寝宫,看见马氏吃着清粥小菜,心下更加烦闷,“这是母亲给你的惩罚吧?她太过分了!”

  马氏说道:“这不算什么的,常小姐没事就好。”

  这对夫妻因常瑾而结盟,朱允炆说道:“东宫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你才是东宫的女主人。”

  马氏说道:“侧妃在东宫的势力犹如一块铁板,水泼不进,不过,我已经找到了破解之法。”

  朱允炆问道:”什么法子?“

  马氏指着一碗米粥说道:”东宫只是一粒米,皇宫才是这个碗。你是储君,我是储妃,我们的目光怎么可能仅限于东宫呢?太孙,我要向胡善围示好,只有她才能有本事帮我牵制侧妃。“

  ☆、第278章 生吞活剥

  洪武帝的身体到底如何,没有谁能比胡善围更清楚,八成是油枯灯尽,回光返照而已,就像当年马皇后一样。可如果皇上驾崩,我该何去何从?

  胡善围在宫廷里地位斐然,不准东宫吕侧妃的手伸向宫廷,吕侧妃对她是恨之入骨,将来必定除之而后快呢……

  正当胡善围觉得前路迷茫时,东宫皇太孙妃马氏找上了她。胡善围因此看到了希望,吕侧妃再厉害,未来的皇后毕竟是马氏。所以两人的立场虽然不尽相同,但求同存异,马氏和胡善围暗中结盟,一起牵制吕侧妃。

  就当诸位藩王准备离京时,洪武帝再次病倒,而这一次,他倒下后就没能从病榻上起来。

  皇上病危,皇太孙朱允炆监国,藩王们每天在病榻前尽孝道。

  洪武三十一年,小荷露出尖尖角的初夏,入夜,皇宫灯火通明,洪武帝已经昏睡三天三夜了,胡善围用一根鹅毛试探着洪武帝的鼻息,鹅毛微微翕动。

  洪武帝缓缓睁开眼睛,胡善围大喜,”皇上醒了!“

  寝宫里,龙子龙孙们一百来人,乌压压围着龙床跪着,洪武帝示意胡善围扶他起来,深深的看了看这些子孙后代,问道:”怎么不见大郎、二郎和三郎?“众人皆是一愣:皇上难道病糊涂了吗?太子朱标病死、二皇子秦王朱樉自尽殉情、三皇子晋王朱棡逼宫自尽。

  没等胡善围解释提醒,洪武帝揉揉太阳穴,”哦,记起来了,他们三个先走一步,下去陪着朕的皇后去了。四郎啊,如今你是朕的长子了,你们都退下,朕有话和四郎说。“众人皆是一惊,尤其是皇太孙朱允炆,皇爷爷即将撒手人寰,临终前却要四皇叔单独留下,难道……

  洪武帝阴沉着脸,”怎么朕的话不管用了?“

  胡善围忙站起来说道:”请诸位先随我去偏殿,听候召见。“乌压压一群人无声无息的离开寝殿,均不发一言。

  朱棣跪拜,”父皇,您要保重身体。“”你过来,坐在朕身边。“洪武帝抬了抬手,”朕眼花了,隔远了看不清楚。“朱棣坐在了龙榻上,自打成年,父子之间就从未有过如此亲近的时候。

  洪武帝打量着儿子,”你家老二朱高煦第一次进宫来见朕的时候,朕还以为是你呢,朕叫他四郎,他没应,说’皇上,您叫错了,我是二郎‘。“朱棣说道:”熊孩子不懂事,不会说话,被儿臣惯坏了,父皇见谅。“洪武帝摇摇头,”我们老朱家的二郎,就应该有这种魄力。朱高煦和你少年时几乎一模一样,一身锐气,朝气蓬勃,往那一站,就像一杆旗帜似的,让人挪不开眼睛,一眼望过去,千万人里头就能认出来。““四郎啊。“洪武帝拍了拍朱棣的肩膀,”朕二十几个儿子,你就是那根旗杆,是朕最引以为傲的儿子。“长到四十多岁,朱棣才第一次听到父亲的夸奖!

  一时间,朱棣甚至觉得那句”你就是那根旗杆,是朕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只是幻觉。

  父与子,每个儿子都希望得到父亲的欣赏和认可。朱棣也不例外,哪怕和父亲矛盾重重,这一句姗姗来迟的赞扬对他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

  朱棣肩膀一颤,一股热流似乎即将夺眶而出,好在他人到中年,涵养十足,忍了忍,将眼泪逼退,父亲还活着呢,此时此刻不是流泪的时候。

  洪武帝又饶有兴致的说起来孙子朱高煦,”朕问你家二郎,说在北平学了些什么本事?煦儿说,我读书不如大哥,不过我的兵法和武功比大哥要强。朕心想啊,这不正好和四郎你一样嘛,朕就命宫里几个侍卫和煦儿比武。煦儿大获全胜,朕问他有何感想,你猜他说什么?“知子莫若父,朱棣难为情的说道:”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是二儿子的口头禅了,燕王府的人都知道。

  洪武帝呵呵笑道:”对,就是这句话,简直和你少年时一模一样。朕那个时候还没登基,天下大乱,朕忙着南征北战,无暇管你们这些儿子们,你从小就喜欢舞刀弄剑,跟着朕在军营里长大,学得一招半式,就显摆着找人比武,赢了也就罢了,一旦输了,就回去苦练,回想着如何破解对方的招式,第二天一定要赢回来。”

  朱棣微微吃惊,“父皇知道儿臣少年时军营的日子?”

  洪武帝点点头,“虽然朕没有时间教导你,陪着你们长大,但是朕一直派人跟着你,记录你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朕得空便看着他们写的书信,因此对你们的性子了如指掌。你如今也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应该理解朕当年身为人父的无奈。””身在战场,心里其实一直牵挂着孩子们,想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可因总是在外打仗,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孩子们敬你爱你,但无法真正和你沟通交流,你又怕惯着他们,会惯出坏毛病来,所以一直以严父的面目对待他们,对不对?“洪武帝一席话,简直说道朱棣心坎上去了,他如同找到了知己,连连点头,”父皇说的极是,女儿们也就罢了,本来女孩子就要多娇惯些,要星星要月亮都给她们,我们老朱家的女儿是天之骄女,再多的宠爱也无所谓的。可是儿子们不同,儿子要自强自立,因为将来他们要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纵使不舍得,也要狠下心来严格要求他们。“

  洪武帝说道:“是啊,他们摔到了、练兵时受伤了,你其实十分心疼的,很想像他们的母亲那样,抱一抱,亲一亲,安慰一下,可是话到嘴边,或者手都伸过去了,却又忍住缩了回去,冷下脸来教训他们自己爬起来,或者大骂他们笨蛋,如果在战场上,他们的每一次失误就是找死。”

  朱棣被父亲的话深深触动,”是的,儿臣明白父亲的意思,身为人父,有诸多的不得已,很多冷言冷语其实是想保护他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本事自立,当得起他们肩上的责任。”

  洪武帝长叹一声,“其实你也好,煦儿也罢,你们父子两个争强好胜的性子都是随了朕,身为大明皇族的男丁,我们没有选择安逸的余地,只能勇往直前。”

  朱棣点头说道:”是的,儿臣要守护燕地的门户,没有退路,所以必须一往直前。“洪武帝拍了拍朱棣结实的胸膛,“其实你少年时争强好胜也并非为了自己,你生母硕妃早逝,五郎橚儿懵懂无知,你想保护弟弟,想要朕看见你的能力,所以一直拼命表现自己,当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王爷。”

  “父亲——”朱棣激动的看着洪武帝,第一次忘记了应该称呼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