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2节(1 / 2)





  卫诩对万寿节这等皇家盛事毫无兴趣,因此并没去上林苑,不过昨日他就得讯了。

  “一点蛛丝马迹俱无。”来人如同朝露遇晨光,消失得无影无踪。

  安王眉心紧锁:“此人身手极高,或许已混出宫苑,从猎场遁去。”

  只有这种解释了,因为不管是宗室勋贵,还是内外臣工,所有人的随卫都被仔细搜查过一遍,尤其是蓝色衣裳和身材高大者,就差扒下一层皮。

  可以确定,此人不在随卫队伍中。

  正确的说法是,不在搜查时的随卫队伍中。

  两种可能,一种是那人自己偷偷潜入,自己盗取随卫服饰换上;而另一种,本来就是听命于上林苑内人,不知用何方法混了进来。

  总而言之,少不了内应。

  朝贺者必有心思叵测之人,这么一个神秘人,不知会为未来局势带来什么变化?也不知对方会如何利用丁化之事?

  近虑,远疑,安王眉心紧蹙。

  “进京朝贺者,这几日内必会散去,既然搜不到,那就该思虑如何应对。”

  局势什么的以后再说,先解决眼前危机再说。

  卫诩的话十分直接,杀丁化的秘密,不能广而告之,而嫌疑人却包含大楚朝内外所有勋贵官员,借口刺客查一遍可以,但继续查不可能的。

  万寿节结束了,赴京朝贺的外臣马上就该散去了,届时更如溪流入海,再无踪迹。

  他又问:“丁化如何了?”

  “已收殓举孝,毫无疑虑。”

  安王事前准备充足,没有出现一点纰漏,这也是他没有考虑嫁祸蓝衣人,借此加大搜索力度的原因。

  临时改变计划很容易出现漏洞,丁化之死背后是黄河大堤,分量比之蓝衣人及其背后的主子只重不轻。

  不过顺利解决丁化后,蓝衣人危机也迫在眉睫了。

  卫诩很客观道:“若此人欲以此事兴风作浪,必在近日。”

  空口无凭,若想给予安王重重一击,唯一方法是尽快掀开,让皇帝下旨彻查。否则丁化死得久了,一切佐证都会被抹得干干净净。

  说到佐证,卫诩将案上一个匣子推过去:“前夜,同庆送过来的。”

  痕迹证据,其实安王已抹干净了,确定这一匣子书信到手后,他才动手灭口的。不怕查。

  安王仔细翻了翻,数目对,都在这里了。

  他打开熏笼,拆开一封书信看过,确认无误,扔进熏笼里的炭盆中。

  橘红的火焰腾的燃烧,安王眯了眯眼:“通知储竺,再伪造几封书信,交给同庆布置好。另外,先前他布置下的痕迹暂不要急着抹去。”

  储竺?

  气窗外的魏景剑眉微挑,储竺是安王的人?

  其实在目睹安王杀丁化之时,他隐隐有所猜测了,果然没错。

  嫁祸济王,确实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济王即将反了,根本无法自辩。

  其实魏景不知道的是,灭丁化的口,安王其实有两套计划,第一套正是让丁化被刺杀身亡,然后将脏水泼在济王身上。

  影影倬倬,没确凿证据,让皇帝猜忌济王,逼反济王。只是后来济王先一步决定反了,这计划才用不上。

  用不上归用不上,但已经准备就绪了,安王如今略作改动,正好用作应对蓝衣人可能有的发难。

  济王这几日即返回封地,若事发后皇帝遣人问罪或召他进京自辨,他肯定不来直接反了,坐实罪名,这事也就结了。

  卫诩略略沉吟,颔首:“不错,只是皇帝多疑……”

  安王终究是被提过名的。简在帝心,要知道后续他们的计划,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之上。

  如果出现纰漏,计划就得大幅度调整了,很麻烦,而且将会失去非常多的便利。

  安王缓缓道:“皇帝不会轻易疑心我,若真有,届时设法打消就是。”

  他在皇帝和太后身边都有眼线,不是最心腹,但也属贴身,伺候了多年的老人了,刻意打探总能窥得端倪。

  而且安王自信,皇帝即使有了些许疑虑,要打消也不会很难。

  毕竟他和他的母妃多年隐忍寄人篱下,可不是毫无功益的。

  想起这个,安王嘴角紧抿,眼神不可抑制地冰冷下来。

  ……

  安王魏平,母妃朱美人,出身极低,为先帝身边打小伺候的宫女。

  嗯,没错,和丽妃即当今皇太后一样,两人是曾经多年共事,后同被主子收进房,并生子得份位。

  人人都说,他的母妃是幸运儿,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

  但只有魏平知道不是,他的母妃只是一个被先帝挑选出来挡箭牌,专门为丽妃吸引火力。

  丽妃容貌其实只算清秀,但偏偏就入了主子的眼,早在还未被选出来继任皇帝位之前,主仆二人就十分亲密。